#汽车圈快资讯#
“对丑闻进行百般遮掩,扭曲事实真相,甚至电池自燃都能说车主自己的点的火”。
利用规模化网络水军通过大量网络账号造谣引流,操控舆论,一旦某个网络账号发布的信息对其不利时,水军总能第一时间赶到对丑闻进行百般遮掩,扭曲事实真相,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煽动情绪,甚至连电池自燃都能说成车主自己点的火。
这一番话来自3月10日长城汽车的“新能源干货大会”,是长城汽车副总裁傅小康讲的;这番话从一线汽车厂商的高管口中讲出来确实很有分量,对于网络水军的评价也是非常的犀利。甚至讲出“只要和新能源沾边,就能看见水军的痕迹”,以至于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一番评论看起来是很有针对性的,因为有关某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确实出现过一例被媒体报道的“点火案例”,这个案例里的车是比亚迪王朝品牌的唐,监控记录下的资料如下。
傅小康讲到的“甚至连电池自燃都能说成车主自己点的火”究竟是针对谁,现在确实不好说,但就目前看来确实只有比亚迪出过这样一个案例;所以即便傅小康针对的不是比亚迪也难免容易让人这样联想,比亚迪方面应当不会有回应,否则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可是确实有些人质疑比亚迪有水军,也有人质疑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有水军。
到底有没有呢?
那就得看如何定义“网络水军”了。
百科对网络石军的解释为:针对特定内容发布特定信息的、被雇佣的网络写手,现在当然包括视频博主;网络水军通常活跃在各大网站、论坛、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上,其伪装成普通网民或消费者,通过发布、回复(评论)和发文或视频的方式对正常用户产生影响。
网络水军其实是一个描述不够精准的定义:
一字概括-「托」
二字概括-「网托」
“卖鞋的有鞋托、卖布的有布托,我就是那饭托!”,这是赵丽蓉老师和巩汉林先生的小品《打工奇遇》的台词,27年前的小品就讲过这个现象。其实“托”这个角色古已有之,新楼盘开盘或新门店开业都能看到排着很长的队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托,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了。
而之所以能成为普遍现象,原因是托的行为并不一定违法,只有造成较大财产损失或人身受到伤害才有可能违法;一般情况中的托都只能定义为不够道德,而商业行为的道德底线往往是不高的。
在了解了网络水军的真实概念之后,各大汽车厂商会雇佣网络水军吗?
这个问题没有办法下定论,因为只要定义就会涉嫌诋毁商誉,不会有任何一家汽车厂商承认自己有网络水军;但是可以确定的说所有汽车厂商都在搞网络营销,尤其是外国汽车厂商!每年都会有汽车厂商营销投入的排名,最夸张的时候某德国和日本汽车厂商一年中的营销投入就超过千亿元(RMB)!在-亿元之间的也有三五家,在-亿元之间的超过十家。其中的中国汽车厂商的投入一般都在亿以内,绝大多数都低于50亿。
近两年由于车市压力过大而没有类似的数据统计并发布,也就是说三四年前就能达到这个标准。
现在的传媒载体不仅有传统的电视和报刊,网络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没有一家汽车厂商会放弃网络营销;而支撑网络营销的基础无非是知名媒体和自媒体人,以及第三方的网络营销公司,汽车厂商能保证自己不去做网络营销,但却很难保证其雇佣或合作的营销公司或媒体人不搞网络水军营销。
综上所述,网络水军营销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相信现在没有任何一家汽车厂商敢于说与其品牌相关的网络内容中绝无网络水军营销,因为网络是透明的,任何时候都能找出否定其说法的证据。
不过现在的网民对于网络水军还是有一定分辨能力的,因为网络水军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行业自身的内卷程度也很严重;所以这是一个低薪资的行业,从业人员的素养是良莠不齐(整体偏低)的。其评论描述的内容往往很容易暴露,所以现在的网络水军的评论已然成了一种娱乐性质的调味剂。
但是确实也有一些网络水军的做法是比较恶劣的,其做法已经不是单纯的进行“托”,也就是广告推广;而是针对其他汽车厂商的品牌的攻击甚至抹黑,亦或者是以凭借其强大的营销能力搞“网络营销霸权”——打压媒体人对其竞争对手的正面评价,并且对媒体人、真实车主评论或普通网友的评论进行人身攻击。
这就涉嫌违法了,而在这一方面做的最差的、最明显的、最不加以掩饰的汽车品牌,相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luoyingxiaoa.com/yxgn/1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