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小米集团上市后公布的首份股东大会通告显示:小米CEO雷军去年年薪至少达到了98.18亿元。对此,小米公关部总经理徐云洁回应:“这是上市前的董事会会给予的2%的股权奖励,比例在同业内也不算高。且这部分股权奖励并未变现,这里的数字只是按股权的价值作为计算而已。”
而与此同时,有人还扒出了雷军在年4月25日的一段采访。雷军当时表示:我自己也是做技术的,研发费用的本质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越多越好,微软不久成了日不落帝国?其实,几乎所有的重大创新都是小公司干的。雷军不同意华为研发费用率要持续高于10%的说法,那是不懂研发。当年,乔布斯对此也是嗤之以鼻,苹果投2%在研发,别人的效率太低了!当年6月21日,在香港小米上市投资者推介会上,雷军也回应说,创业7年的小米在研发上投入35亿,已是天文数字。
拿了百亿年薪的雷总,却觉得小米在过去七年中投入的35亿研发费用是天文数字。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对于此番言论,网上的争议颇大,徐云洁也曾出面解释:
雷军的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对此我是这么理解的!
一、存在即是合理,小米能活到今天。35亿研发费和雷军的亿奖励都是合理的
小米的成功不是靠技术优势。而是雷军发现了智能手机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的入口。用极致性价比和网络营销的方式创立开创了全新营销模式。
当年小米1代手机发布在年,其时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还未初定。苹果、HTC、三星占据了高端智能手机市场,而在中低端市场中则是大量冒出的山寨手机和苦苦支撑的诺基亚。小米正是利用了这个时间差和价格差,在智能手机的普及前夕撕开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市场。
我还记得当年小米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与普通创业公司带着技术去创业不同,风险投资人出身的雷军是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和对移动互联网的理解去创业。小米模式在当年显得非常另类,相比于其他高端品牌。小米用几乎是一半的售价做到出了比它们更高的配置。由于将毛利率控制到了极低的程度,小米手机在那个时候没有建立线下门店,没有商业广告,没有明星代言(雷军自己就是小米的代言人)。仅仅靠高性价比和口碑传播。
经历了8年多的起起伏伏,年小米的全年销量1.22亿部。排名全球第四。不但手机销量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还借小米手机的品牌和流量衍生出了小米生态链和小米之家。小米公司更是在去年成功上市。可以说,在创立生态链和上市的道路上。小米并没有借助太多的技术优势,而是依靠创始人雷军的布局和运作。上市成功以后,作为创始人的雷军拿走价值百亿的股权奖励也并无不合理之处。
二、技术研发不足或成小米品牌发展的瓶颈
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在国内的销量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这对于低利润率,依靠销量和流量生存的小米手机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回过头看,智能手机市场经历了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进入成熟期。大家换手机的频率没有像之前两年那么频繁。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手机市场整体销量都呈现下滑态势。手机厂商之间更是进入了大鱼吃小鱼的兼并局面。此时小米手机在技术研发劣势就显露出来了——由于小米拿不出可以与友商相抗衡的独门技术,小米旗舰机MIX3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不足,才导致了小米销量的下滑。
年底,小米将原先的红米手机独立。延续小米手机的“性价比”策略。而小米手机自己将走品牌高端化路线,上探高端市场。但之前专注在性价比和营销,而在研发上投入不足的小米想在短期内拿出自己的拳头技术并不容易。在技术上的不足,或成小米今后发展道路上的“死结”。
三、中国大多数企业发展中遭遇了小米式困境
小米模式其实也代表了中国大多数企业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这也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后发优势”。特点就是我们一开始照搬别人的成熟的商业体系和流水线。试错的成本非常低。加上中国市场大劳动力成本低。完全可以用规模优势去超越“复制公司”的商业规模。小米创业时,我们看到小米团队只做了一个深度优化的MIUI系统。至于手机的硬件方面,智能手机供应链已经形成。国内的代工厂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模具和零件了,只需要那过来用就好了。小米还直接找每一家厂家谈到一个最低价格,于是就创造了小米的极致性价比的商业模式。
但后发既有优势也有很大的劣势——后发企业往往在技术研发上不如先发企业。在需要持续投入的核心技术方面。我们的水平还远远不足。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贸工技”和“工贸技”模式:比如联想,先做IBM的代理,再贴牌卖自己的电脑。最后做到了全球市场的老大了,才开始购买一些专利技术。
目前我们国内大量的企业的发展都走的是这种模式。但当你发展到了国内甚至全球前几名时你会发现:虽然产品的销量不错,但大部分的利润都贡献给了掌握核心技术的供应商。你只赚到了非常微薄的利润。而当你想进一步向高端发展时,你就会发现。目前最好的核心技术产品都是厂商们的非卖品:比如三星的2KOLED屏幕、苹果的iOS系统、还有华为的麒麟芯片和通讯技术。
一家上市公司每年拿出10%持续投入研发,很少有公司能够做到。但未必是不懂研发。但事实证明,只有拥有了核心技术并在研发上不断积累的公司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此,在品牌升级中遇到瓶颈的小米应该深有体会吧,不仅是小米,也是目前众多中国企业在产业升级中普遍会遇到的难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luoyingxiaoa.com/yxqy/13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