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
您现在的位置: 网络营销_营销目的 >> 营销过程 >> 正文 >> 正文

出现爆款综艺节目越来越难

来源:网络营销_营销目的 时间:2019-3-15

▲《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出现被视为文艺美学的综艺性回归。(东方IC/图)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年,综艺并未遭遇市场的冷脸,相反,暑期三档网络音乐选秀节目接连发力,不仅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反响,还有力压电视综艺选秀的趋势,一些互联网公司甚至开始生产投资超三亿的超级综艺节目,进一步争夺电视综艺的固有受众。

电视综艺的数据下跌,网络综艺则在艰难创新中不断爬升。打造“爆款”节目仍然是很多节目制作人的梦想。然而,制作环境的恶化、评价体系的滞后等问题也钳制了综艺节目在内容生产、模式探索方面的创新。为此,我们请来三位资深业内人士,探讨本年度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路径。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主持

南方周末记者谢晓实习生田佳惠

嘉宾

冷凇(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

彭侃(乐正传媒联合创始人)

杨智帆(自媒体《冷眼看电视》创始人)

1

出现拥有大众市场的爆款节目越来越难

南方周末:年,你们所知的现象级或爆款综艺节目是哪一档?

冷凇:央视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魅力中国城》,前两个节目属于文艺美学的综艺性回归。我想特别说的是《魅力中国城》,跟央视靠大冠名、大特约,获取大IP的传统利润营销方式不同,它搭建了城市之间头部IP互相竞争的一个舞台,真正做到了“非央视不可为”。

一线卫视中,我觉得《演员的诞生》有创新性的突破,打通了戏剧表演的棚内真人秀时空,在形式上做到了青年演员和老戏骨的极致对抗,在移动端话题营销上也达到了一个高度。另外,一批所谓“生活类慢综艺”与有商务业态的经营性综艺,以《向往的生活》和《中餐厅》为首,做相对场景化的、走心且有纪实风格的,与靠硬游戏、强任务编剧撑起来的真人秀形成了较大差异。

网综之所以提《中国有嘻哈》《明日之子》,在于这两档节目的关键词“说唱”与“赛道”从不同程度颠覆了传统的“选大秀”“选杂秀”,而是聚焦细分品类与垂直领域,引爆大众围观。

杨智帆:在我看来,年没什么爆款。所谓爆款不仅要有热度和话题,同时是一种引领,比如当年的《爸爸去哪儿》。年唯一算得上的是《向往的生活》,带来一系列所谓“慢综艺”节目扎堆出现。

彭侃:国际上有个论调叫“超级模式的终结”,就是说随着越来越多频道、在线网站、移动平台的涌现,人们的注意力已日渐分散,娱乐内容的选择呈指数式增长,像过去那样出现拥有大众市场的爆款节目越来越难。即便是《中国有嘻哈》,在年产生的影响力可能也很难跟当年的“超女”相提并论。寻求垂直细分领域的突破反而成为节目行业更现实的选择。如果我们看年的收视率,最高的还是一些综N代节目,尤其是“跑男”,电视收视率2.8,网络点击量超过百亿,是所有综艺中最高的。

从节目的话题度和创新性来看,年比较标志性意义的包括《中国有嘻哈》《国家宝藏》《向往的生活》《演员的诞生》《王者出击》。

南方周末:你们怎么看爆款的未来,它会有终结甚至导致行业创新力下降的可能吗?

杨智帆:我从来不怀疑我们的创新力,只是当下的制作环境——平台压力、招商压力、收视压力等,严重影响了制作团队的创新力,逼着制作团队没有办法沉下心去创作,主动或被动地“拿来”就成了不得已的行为。在制作之前就嚷嚷着说做出爆款,那都是不懂行的。比如说,综N代活过三季的不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方压力导致每一季都要创新,不创新就好像制作团队不努力。实际上内容创作是有规律的,创新哪有那么容易,能撑到第三季就很不容易了。少有的比如《奔跑吧兄弟》《歌手》,其实都已经很难做了,洪涛老师都哭过两回了。

彭侃:出爆款对客户、制作公司、平台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可遇不可求。只能先尽自己的能力把各方面的资源码好,包括播出平台、节目模式、制作团队、嘉宾阵容、营销这些要素。每个领域的资源越好,节目成功的概率更大。至于能不能爆,那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冷凇:现在提及爆款,已经不能简单地用收视率和点击率来衡量了,更多要看移动端的影响力和拆条分发的到达率。所谓爆款,实际上是在高标准的价值观与青年化、时尚化的潮流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中,这其实是蛮挑战的。创作者一生只有一个爆款,其他时间都是在为这个爆款做准备。

2

“扎堆”和“抄袭”是硬伤

南方周末:年国产综艺节目存在哪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吗?

冷凇:最大的问题是创新能力的下滑。只要出一个所谓的比较成功的节目,迅速会跟上一堆。比如朗读类节目出名的时候,大家一窝蜂地都做了;《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益智答题节目成功后,就连直播平台都在跟风。这就叫爆款追随,永远是一个题材火了之后,大家追着去做,最后把这个题材彻底做坏掉,让受众产生极大的审美疲劳。

杨智帆:我觉得有两个关键词,“扎堆”和“抄袭”。因为市场环境和内容创作之间产生的偏差——制作受制于招商,招商决定着内容方向,是目前大多数制作公司面临的尴尬境遇。抄袭也是一样,逼着你创新,但是又不给创新的周期和成本,那就只能抄了。我并不认为电视人的创新力在下降,我们的制作实力不差,但是市场环境让我们不得不去做一些违背规律的事情。

彭侃: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造假,收视率、网络点击量、各种营销数据、口碑的造假愈演愈烈,使行业丧失客观的评价标准。造假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人其实都心知肚明,大家都在互相欺骗。

另一个问题是抄袭。综艺节目模式的借鉴很正常,但不会像中国这样赤裸裸地抄袭,骨灰级地还原,甚至还自己放出烟雾弹说是有模式合作的。现在戛纳电视节、亚洲电视节这些活动,一些公司甚至都不给中国公司看预告片了,后者还是有办法找得到,并且抄袭的还推出得更快,反而把买了版权的逼死了。

南方周末:数据造假的问题会有解决方案吗?

杨智帆:这个问题亟待解决,但这是一个利益链或产业链,还不是解决哪一个环节的问题,需要改变整个评估体系。

冷凇:数据造假实际上还是传统的评估方式和判断方式的问题。广告客户和广告代理公司更多看数据、点击率等这些虚的东西,对于影响力是忽视的。从源头上把出钱的人的观念改变,数据造假慢慢也就没了。

彭侃:数据造假很难根治。多引入一些第三方机构会有一些帮助,第三方机构之间也会互相制衡、竞争。现在连这种机构都很少,视频网站都是自己发布自己的数据,自说自话。

3

内容付费很难,“综N代”审美疲劳

南方周末:大家提到综艺质量也受客户的影响,综艺节目有可能跳出广告赢利模式吗,比如实现用户付费?

杨智帆:我觉得广告模式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几乎很难做付费。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大家会认为电影是可以去电影院买票观看的,但综艺就必须是免费的。

冷凇:综艺是获取影响力、品牌价值、资源价值的一个入口,而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所谓广告和制作之间获取差价的一个小小的出口,必须放在一个更大的资本中去考量综艺,因为迄今为止,综艺还是给资本市场讲故事的最高效的一种方式,这么来看,综艺未来的盈利空间就大了。

彭侃:综艺节目的盈利模式的确需要突破。目前,付费模式在中国还只是尝试阶段,但随着付费市场用户规模的扩大,还是有可能的,比如生活方式类节目,可能是未来比较容易做付费的,它为目标人群提供实用性的帮助,能激发付费的欲望,有点像现在的知识付费。另外,综艺节目的盈利得靠价值链的延伸,后续产品的开发。国外一些比较成功的综艺,通过衍生开发产生的价值是广告价值的数倍以上。

南方周末:老牌现象级综艺如《奔跑吧》《歌手》改名重新出发,依旧难以重回口碑和收视巅峰“,综N代”节目如何才能保住收视以及如何创新?

杨智帆:核心问题还是审美疲劳,观众总认为下一季会有创新,且必须创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彭侃:数据显示,“综N代”节目的收视率一般都在下滑,观众的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个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chaoe.com/yxgc/73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