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让“宅经济”顺势而上,直播购物、网络游戏、生鲜配送、在线教育等“云消费”蹿红。然而,由于监管滞后,行业没有门槛,网课质量差、游戏货不对板、直播夸大其词等问题随之出现。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电商直播超过万场,网络零售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直播带货”绕过经销商等传统中间渠道,直接实现了商品和消费者对接,作为新生业态发展迅猛。据央视调查,直播带货乱象:有网红和电商联手骗粉丝。抖音、快手、淘宝等纷纷加码直播,但其中也不乏乱象。一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介绍,在快手上,商家会砸几十万打榜,取得与大号主播连麦的机会,之后主播帮其吆喝,骗粉丝钱。
今年年初由于疫情影响,为了不耽误各地学校教学进程,国家教育部开启停课不停学的方式,网上授课。实现让学生足不出户,安全地接受教育。然而很多人也看到了商机,网上的培训课堂鱼龙混杂,让许多家长花了大量的冤枉钱却没能让孩子得到应有的知识回报。
有业内人士表示,“宅经济”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不断提高技术保障水平,需要相关监管部门用“云思维”予以对接,如通过大数据分析等各种手段,严查人气造假、诱导交易、商品信息夸大其词、销售“三无产品”等问题。
经过大量考察调研和深入研究,中国商业联合会近日发布《中国商业联合会关于下达年第二批团体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要求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牵头起草制定行业内首部全国性社团标准《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和服务基本规范》和《网络购物诚信服务体系评价指南》两项标准。
目前,中国商联媒购委已组织业内专家、学者以及企业、职能部门进行过多次线上研讨,目前已基本完成起草工作,该标准将对行业术语和定义、“带货”产品的商品质量、直播场景软硬件要求、网络主播的行为规范、MCN机构的服务规范、行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内容发布平台合规性、产业孵化器和培训机构的准入条件、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等都做出规范性要求,为直播购物行业设门槛、划底线、树标准、立规范。强化直播购物标准化建设,促使这种新模式驶上规范化发展的快车道,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luoyingxiaoa.com/yxjs/14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