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曰: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疫情来袭,对于“人多为美”的许多产业来讲,也算是一种“穷处”吧,反正少聚为佳,不聚为妙,而起替代作用的“云”也真的来了,而且人们是在家里“坐看”——这样一想,王维的诗妥帖至“预言家”的份上了。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被迫关闭的旅游景点、博物馆等纷纷开启云上模式,通过直播吸引观众“云观展”,有的还卖力吆喝“云带货”,其中不乏国际国内的顶级博物馆。
应该看到,即使没有疫情,景点、博物馆上云也是大势所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混合是景点、博物馆业务发展的大势。当然,疫情的出现,加速了景点、博物馆上云的速度,云上聚集的迫切性提高了。
不过,“云端”体验,目前来看,还只是听上去很美。疫情期间,记者先后打开云游敦煌、故宫博物院的网上游览、国家博物馆的网上直播、台儿庄古城的央视直播、即墨古城的网游等等,看来看去,味同嚼蜡的时候居多。
世间万物,有听的上去很美,有的看上去挺美,最后的结果都是不美。不过,“看上去挺美”要比“听上去很美”强多了,至少,过眼瘾要比过耳瘾多一些内容。
诚然,网上游览,不是说没有收获。故宫,承乾殿前那株梨花,在红墙灰瓦的宫殿映衬下,显得更白了;敦煌,一个个精致的佛教小故事,让人叹服宣教者的智慧;台儿庄摇撸小妹脸上那一抹红色绸布,既不耽误唱歌,又能当口罩。这些图景,都会在脑海中留下一些印象。
此外,像文化景区、博物馆最重要的是通过实物感受历史和文化,但一般文化景区和博物馆不可能把所有文物的知识、故事全部用文字展示出来,直播却能弥补这一点,电子容量的超大性也为人们获取知识点增加了许多方便。
但目前,大多数云现场,连眼瘾这关也很难过。云现场大多设计简单、粗糙。像云上敦煌,很多时候不过是图片加文字故事的方式,和看书差别不大;国家博物馆的VR参观,和房产中介的图频展示,没什么大区别,像地中海文化展览,图片旁边的文字点开也看不情,就是一个远距离的简单照片。
这其中的原因,笔者忖度有三:一是疫情突如其来,准备得很不充分;二是虽说“网上网下”,但平时“网上”还只是“网下”的辅助,“网上”一旦唱主角,但实际上展示得还是以前的“辅助”功能,没有做足吸引人的功夫。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上网本就代表不了现实,云端体验永远代替不了现场观看、游览,这是不能争论的事实。
在疫情的催压下,因为景点、博物馆关闭时间比较长,上云呼声很高,网络营销平台也摇旗呐喊,甚至有一种“唯技术论”的倾向,这是很不妥当的。不可否认,像电影、戏剧等的观看,电影院、剧场和在家电脑、手机上观看,差别不是很大,无非身边少了观众和音响效果,电影还是那个电影,剧目还是那个剧目。但景点和博物馆的观看,现实和云上,那就是判若云泥了。比如说,在宫殿众多的紫禁城中,承乾宫的梨花名气最大,一树梨花一承乾,花白如雪,香气甜美,但在网上,无非就是看个照片,你是闻不到花的香气,看不到花叶在风中的颤动。
不仅如此,云上还有小细节假的修饰。故宫的网上游览,上方的天空都是技术处理过的特效天空,这和你平时到故宫去,被风吹一下,被太阳晒一下的感觉,自然大不同的。更别说,一些地方的云设计还存在大量假云的问题。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一些景点和博物馆,将商业气息引入到直播,这其实是有些喧宾夺主了。以3月2日布达拉宫首次直播为例,电商拼多多参与,一个小时在线直播总计观看人数达到92万人次。不仅讲解文物和艺术品,还能销售文创产品,让消费者把艺术带回家,拼多多上这类产品销售额同比增加%。
是让观众看景点和博物馆,还是销售商品,这是大局,得提前想好了。所以,所谓的云端参观旅游,最后收获最大的,可能不过是电商平台,他们通过吸引人上云,搜获了个人的信息数据,从此可以对这些人群定向推送营销;景点和博物馆也能打出一些人气,但效果一般,总归不过现实场景的辅助而已;至于观众,仅仅是疫情下的小消遣罢了。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周学泽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luoyingxiaoa.com/yxjs/12708.html